如果中国资本未来不能运营,Tiktok算活下来吗?
Tiktok在短期内陷入眼下的尴尬局面,不去讨论回应策略的话,上述三种力量形成的打压TikTok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当然,第一种政治力量希望通过打压的过程得分,至于是否真的彻底消除,或者说打到什么程度,以得分而定;第二种资本力量,作为“强买”的主体,显然希望通过打压来“压价”,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第三种力量,关注的是“没有TikTok很重要”,目的是接盘TikTok退出之后的市场份额,在物理层面消灭tiktok是第三家的核心诉求。 政治力量在选举季节对政治筹码的需求,决定了在“强买”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表现出将收购tiktok作为证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证据,通过简单粗暴实施“极限施压”来达成交易的艺术,形象地说,房地产中介商先压价、再交易、最后抽佣金的习惯套路,表现无疑。 资本力量,包括已经进入TikTok的和正在考虑收购的,关注的是利益勾兑,究竟是是持续持有还是一次性卖出,决定交易行为的核心标准是成本与收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认知与普通民众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国别属性被资本的全球视野所取代,世界继续被认为是平的,一般等价物回归到一般等价物的数量多少上进行讨论,民众的意见则被认为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属性,是“非理性”的,政治力量对大国战略博弈的考量在此也可能更多只是某种非必须的谈资,除非与收益之间存在直接关联,那资本也会毫不犹豫地借用,从而将自身收益在事实上放大到极致。 有一些极为务实的论调指出,TikTok必须避免最糟糕的结局,就是要“活下来”,因此要“止损”,用各种办法让TikTok存活,避免落入势不两立的对手,比如脸谱公司手中,要找一个“好”的购买者,如微软变成了“在商言商、丢卒保车”思路下最务实的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从实操层面来说,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需要思考的是,“活下来”的究竟是个什么?微软或许可以接受某种收购交易,就是完成资本/股权结构的调整,治理结构尽量保持不变;但作为在另一个维度存在的政治力量,会接受这种方案吗?如果连微软这样的收购方都遭遇到直接政治压力,TikTok拿什么作为筹码来保障自己的生存?难道是依靠对善意的坚定信念么? 如果,最终交易结果是TikTok变成了一张“皮”:资本/股权结构中,微软及其引入的美国资本,100%全面接管;治理结构中,TikTok与字节跳动母公司切断所有联系,不再有任何隶属关系;有中国属性的投资者,只能从微软或者其他资本的结构中,获取TikTok后续的收益,但在TikTok的运营发展中没有任何的权限,这样的“TikTok”能够被定义为存活下来么? 又如果,最终交易的结果是TikTok阶段性地放弃美国及其五眼盟友的业务,暂时保全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业务,那他如何避免另一个国家或另外若干国家,以同样的模式,雷同的手段,要求对TikTok进行“有限拆分”?难道继续凭借自身的善意和严格遵循“在商言商”原则吗? 用博弈论的框架看,对于TikTok的“强买”就是一场经典的小鸡博弈,而TikTok的选择,等同于在两车刚发动之际就选择打偏方向,拒绝“最坏的结果”;即使抛开民族主义的立场,单纯作为商业博弈策略而言,也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最糟糕的选择。 说到这里,一如之前录制多期视频时的个人心情一样,笔者真心希望事实发展,能证明整体的理论和预判是错误的,对全球主义理想化的认知能够带来美好的结果。但是,当事实其实回归到冷峻的现实主义层面时,希望人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继而在未来避免重复某些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失策,最终在现实、而非主观想象中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