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将至?如果英伟达收购Arm
如果相同的局面发生在Arm生态上,将会造成难以相像的结果。在手机芯片市场,由于Arm处于绝对优势,芯片厂商已与之绑定,形势还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非常碎片化的IoT市场,开源的RISC-V已经可以同Arm一较高下,很多中国厂商都开始进行尝试,并推出了产品。为此,Arm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来应对,包括免收Cortex-M0/M3处理器内核的授权费用、推出新的灵活接入(Flexible Access)式IP授权方式——Arm Flexible Access、针对Arm v8-M架构新增的客制化指令等等。如果Arm被英伟达收购,则很可能使得更多厂商用脚来投票,选择RISC-V阵营。 国内某芯片公司CEO林重(化名)就表示:“也许因为Arm的成功,就给了业界一个印象,需要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主控芯片提供商,RISC-V等架构因此能获得更多机会。” RISC-V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已经有了很多追随者。不过,当问起会选择转向RISC-V架构时,刘恒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肯定希望转,但比较难,主要还是生态问题。” Arm在中国耕耘多年,数量超过600人,合作伙伴超过200家,同产业结合相当紧密。同时,Arm的软件和工具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广泛性也是很出色的,RISC-V生态系统要达到同样的成熟度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成熟度对于这些处理器的通用用途非常重要。再者,很多中国企业愿意在别人把生态做好之后再进入,为了能更快产生效益。 “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Arm这种技术授权或技术支持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把设计芯片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简单,芯片的设计验证都可以由Arm来帮你完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理事长何小庆认为这种方式应该逐渐转变:“以RISC-V为代表的是一种架构公开的技术,所有的成员单位都会参与到技术的设计,甚至到标准的制订当中。这条路难走,但是会获得更大的技术自主权。” 实际上,从华为受到打压开始,国内半导体行业就看到掌握了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次Arm被收购,不管是否成形,也再次给行业中人一个提示:不掌握上游技术,很可能就在行业的变动中被扫地出局。 “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何小庆最后语重心长地表示。(校对/Humphrey)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