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丨“新基建”来临,物联网发展按下快进键
生产性物联网进入大跨越阶段。工业物联网将深入车间、产线、设备,构建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柔性生产与智能服务全面落地。据GSMA估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物联网连接数将达138亿,其中中国占65%,市场规模巨大;农业物联网将渗透农业品投入、种植、养殖、加工等全过程,创建智慧化农业新模式,助力精准投料、灾瘟智能防控等应用遍地开花。据农业部预计,2020年我国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将达17%,未来增长空间依旧广阔;电力物联网将打通发电、输电、配电、储能与用电等电力系统全环节,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促进配电自动化与智能无人巡检等应用加速普及。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2025年我国电力物联网接入终端设备将超过10亿只,到2030年将超过20亿只。海量的终端设施接入需求旺盛,生产性物联网腾飞在即。 四、发展建议 1、加强统筹协调 在物联网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设施建设、支撑服务等方面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统筹协作。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各领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严重,导致物联网发展呈现出散部署、浅应用状态,应进行横向整合,促进感知终端朝着单体多能满足多行业应用方向发展,加强感知设施共建共享,数据互联互通。 2、完善标准体系 物联网标准规范是物联网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条件,物联网具有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的特点,必须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协调发展。加强编码标识、数据、接口、信息安全等各领域物联网应用标准制定。特别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都需要进行全国性、跨地区联网运营,从平台侧到终端侧涉及身份标识、边缘计算、平台数据等一系列的行业层面、全国层面的标准统一。我国要争取尽快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以国家和行业标准指引行业发展。 3、优化发展环境 物联网很多领域的商业模式还在积极探索阶段,产业链的界限和分工也不明确,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建立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物联网相关检测、认证、评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或部门可以成立政府专项资金,建立引导社会资本积极进入的多元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抓住当前5G发展风口,在一些重点领域开展基于5G+物联网的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大范围推广。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