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三星华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还是必然?
更让人抓狂的还在后面,大M还发现,就算自己投入了几十上百亿的资金,也只是代表这枚芯片可以生产,但能不能工作,是不是可以达到预期性能,有没有媲美同行的资格,都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投入这么大的成本去赌一个未知的结局,到头来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大M终于“大彻大悟”,痛下决定不再自研芯片,转而老老实实去高通、联发科订购了。 可以看到,芯片自研绝非嘴巴一张一合就能制造出来的,其需要长时间的巨大投入,且短期内也看不到回报,甚至还会有失败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全部需要一个企业自己来承担。换句话说,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这种明显吃力还不讨好的事情,并不是一般厂商愿意负担的。 大厂为什么执意自研芯片?有钱有技术还有回报白干白不干 前面笔者提到过,纵然手机芯片自研看似吃力不讨好,那为什么诸如苹果、三星、华为等头部大厂却依然坚持芯片自研道路呢? 通俗的理解就是“不被卡脖子”,手机芯片作为核心器件任何企业都不想受制于人,虽然有点“主旋律”,但这个理由完全足够大企业去冒险了。事实上,说是冒险,却并不绝对。当企业体量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研芯片就成了一件虽然有困难、但绝非不能完成的“挑战”,和企业在较低水平时所看到的困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度往往只是对一般厂商而言,苹果华为三星是什么?那是当下全球最顶级的科技大厂,有技术、有钱、有实力,妥妥的“高富帅”。对它们来说,芯片自研有技术难度,但并非难以企及;虽然很烧钱,奈何家底殷实,在投入上向来财大气粗,这点钱一个字:烧。 当然,地主种地也要看收成,纵然财大气粗,没有回报岂不是白干了。好在,芯片自研一旦成功,往往会形成巨大的利益回报。那时候,产品可以有更低的性价比,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大家都有自己的芯片可用,也就无需仰人鼻息,便很难再出现垄断局面。 其次,产品力将不再受到芯片制造商的掣肘,“挤牙膏”的现象也将被堙灭,技术有多强,芯片就有多强。比如苹果Mac架构要从英特尔过渡到自己的ARM芯片,有一部原因也是Intel无法满足Mac快速发展的性能需求。 另外,自研芯片还可以提升产品差异化,容易培养忠实用户群体。与此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品牌自身价值,比如华为、三星、苹果三家都有很强的品牌溢价能力,而更高的利润也将被投入到其他领域,最终实现更为均衡、全面的企业发展之路。 最后,华为今日之困局并不是因为自研芯片之过,而是因为在通信领域过于强势引起了别有用心之国的忌惮。相反,自研芯片反而更有利于确保供应链安全,毕竟一旦被过分限制,也能确保多一份出路,少一分风险。对于大厂来讲,任何风险都将会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活得更长久。 总的来说,大厂热衷于芯片自研,一方面是投入惊人,回报喜人;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增强品牌价值和抗风险能力,起到“定海神针”般的维稳作用。总之并非意气用事,而是时机实力都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步,顺势而为而已。 芯片自研之路何其艰 已有大厂倒在冲锋路上 苹果有A系列芯片、三星有Exynos猎户座、华为则有海思麒麟,三者都号称“自研”,但实际上都谈不上100%自主,不过可以预想,三家的祈愿无非是彻底实现100%自主,只不过眼下各家发展程度不同而已。 三家对比来看,A系列芯片自主程度最高,同时综合性能也最强。苹果自研芯片一般从iPhone 4开始,第一代苹果A系列处理器是基于Arm的公版Coretx-A8内核,直到2013年,苹果A7问世,这是全球首款64位的处理器。此后,A系列芯片一路开启了“独孤求败”之路,到了A11则进一步提升了自主程度,首次集成了苹果全新自主GPU、ISP和视频解码芯片,新增神经网络引擎、安全芯片等等。 除此之外,苹果自研处理器同样在不断挑战ARM公版内核的地位,并且已经获得了成功。乔布斯时代,苹果用重金买来了ARM指令集授权,如今苹果A芯片的发展情况已经显而易见了,小核心性能很强,甚至十分接近ARM A75大核心性能,而大核心则更强,因此综合性能甚至可以做到领先ARM公版架构两代的水平。 三星方面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同样执着,但走得十分艰难。2015年的Exynos 8890就采用了自研猫鼬M1架构,随后几年,三星旗舰处理器也在一直对“猫鼬”CPU架构的持续升级,2018年,三星推出的Exynos 9820处理器,这次还加入了自研NPU。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