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185手机网 (https://www.185shouji.cn/)- 热门手机、苹果手机、手机推荐、手机图片、手机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手机评测 > 正文

深剖闪充技术 用事实击破傲慢与偏见

发布时间:2020-05-20 15:52:42 所属栏目:手机评测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学生时代就一直伴随在笔者耳边的一句话。在任何一个时代,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根本。不过,我们每一步的前行,也都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坎坷和阻碍。聚焦在科技圈的例子也是如此,像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美。

内外都有压力,不过张加亮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联合同事一起攻关,首先解决供应链问题,随后说服管理层同意其在OPPO Find 7项目上做“备选”。

深剖闪充技术 用事实击破傲慢与偏见
首次采用VOOC闪充技术的OPPO Find 7

但故事总有反转,OPPO高层了解过这项技术之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直接将闪充做成了OPPO Find 7的标配。之后,OPPO凭借5V/4A的充电功率一骑绝尘。2014年,OPPO Find 7发布时那句“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宣传语火遍了大江南北。

当时市面上大部分手机标配的其实都还是5V/2A的10W充电器,其它一些支持快充的机型,也大都采用的是高压快充方案。VOOC闪充的低压大电流技术有着先天的优势,手机充电时不会过热,甚至可以实现边充边玩。低压快充方案里OPPO的VOOC闪充成为当时行业里独树一帜的存在。

OPPO闪充解析

4月13日,OPPO Ace2的发布标志着65W有线快充和40W无线快充真正商用落地,其商业化也获得了众多外媒、行业的认可。

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经有1.45亿用户在用闪充,有20家企业申请了OPPO闪充授权,OPPO的闪充发展史就足以验证了快充的成熟性。

快充发展到现在,因为Type-C接口可以承载更大电流,所以它的普及也让“大电流”阵容越来越大。2016年,华为推出了自家的Super Charge Protocol(SCP)快充,采用4.5V/5A的低压大电流方案,在华为Mate和华为P系列等多款机型上都有应用。

联发科的PEP快充,同样加入了大电流阵营。但是,各家充电协议互不兼容开始让用户头痛,从充电头到数据线都要认准自家品牌的才行,不然快充就没有用武之地。这时候,USB IF协会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协调厂商制定了标准统一充电规范。

OPPO闪充解析
USB PD 3.0协议通过PPS技术规范统一各家充电标准

2017年,在各国实验室、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的共同努力下,USB PD 3.0协议通过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技术规范统一了高通QC 3.0/4.0、联发科PE 2.0/3.0、OPPO VOOC和华为SuperCharge的快充协议。

03 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 确有必要搞清楚

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我们用户有必要搞清楚。

其一,在于电池的生产制造工艺。锂电池发展这么多年,只要电池是品牌厂商的合格产品,品质完全可以保证。

强大到不再受制于人 深剖手机快充技术行业趋势  张加亮

其二,电池使用场景。“闪充之父”张加亮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过一个手机充电误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用数据线多次插拔充电,电池相应会经历多次循环,损耗加快。事实上,电池的生命周期是指累计一个完整的充放电循环,就是从0到100%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才算一次循环,它可以是累加的。

举个例子,此前苹果官方对于“降频门”的回应说明,iPhone的电池可在 500 次完全充电循环后,保留多达80%的原有蓄电量,电池蓄电量低于80%后,电量消耗会加快,效能才会有所影响。

OPPO闪充解析

最后,电池温度过高。锂电池最怕的就是高温带来的不可逆伤害,一般手机的正常工作温度为0~40℃之间,温度过高或太低,都会对电池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其实,国内各家厂商包括像OPPO、vivo、华为和小米等,对于手机电池的测试要求严苛,无论是高低温测试、过充电、过放电实验和短路实验等等,大部分实验都远高于国家的标准检验。

正常使用情况下,我们用户都无需担心电池的使用寿命问题,退一万步说,手机作为快消类电子产品,不仅仅是电池,其它元器件都会随着使用时长而损耗。

04 写在最后

细数智能手机当前的核心技术,屏幕技术三星把控产业链占据绝对优势,手机芯片上有苹果A系列、高通骁龙系列和海思麒麟等,而快充技术可以说是中国厂商在国外技术壁垒下撕开的为数不多的一道口子。

当下手机电池技术不突破,用户体验手机上的其他先进的技术也便成了“空中楼阁”,纵有一身武功,体力不支一切白费,手机电池技术的瓶颈决定了手机厂商要从充电速度上做文章。

更何况,新技术绝不会平白无故的诞生,OPPO此次看准了用户的需求,抢先进行技术布局。当然这是有风险的,真金白银的投入的背后需要以市场掌控能力和技术实力作为支撑,并非人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也并非人人能够第一个吃螃蟹。但终归用户所需即是市场所向,顺其者生。技术与需求相结合,这也正是每个企业不断在寻找的行业风口。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