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185手机网 (https://www.185shouji.cn/)- 热门手机、苹果手机、手机推荐、手机图片、手机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4G频道 > 通讯 > 正文

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发布时间:2020-08-19 16:14:54 所属栏目:通讯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董晨,新冠肺炎,肿瘤,施一公

我们建清华团队的时候,就强调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免疫学家作为科学顾问团,由7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他们会定期对我们整个研究方向和科学家进行评估,保证我们一开始就是高起点、高目标,而不只是搭一个架构。2018年他们评我们是中国第一,去年我们是亚洲第一。

《科学大师》:你们内部科研氛围怎么样?

董晨:我提倡做出能被写进教科书的原创研究成果,免疫学这方面中国还没有这类成果。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年轻一代所做研究能不能写入教科书,这很关键。

做好科研,我们需要团队内部的互相批评、质疑,这很重要。最早的时候,科学和哲学是相通的,都是靠辩论。我们东方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弱,没有这样的习惯,那我们就是要创造这种科学氛围,它能够促进原创成果的产生。

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董晨(右二)与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著名华人科学家王晓东(左一)、陈列平(左二)等人在一起。/图片来源:网络

Part 4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的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改变

《科学大师》:作为归国科学家群体的一员,包括王晓东院士,还有您,都说希望能够对中国的科研有所促进,怎么评估你们回国所带来的影响?

董晨:王晓东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践,后来施一公、饶毅在清华、北大的实践,包括蒲慕明在上海建中科院神经所也是,我觉得都做得很好。当然我在清华建免疫所也是一个实践。这些实践,证明我们中国本土的生命科学研究确实能够比较快速地发展,进入世界一流。

我现在更多考虑的是,我们能不能在中国实现医学创新。因为现在世界上的新药基本上没有中国人制造的,疾病也没有以中国人命名的,我们还是缺乏一个医学创新的体系。

我们可以参与一些事情,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刚回来的时候很难招人,那时北京还有雾霾,大家都不愿意回来,觉得科学环境也不好。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年轻人很多首选回国工作,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一起来创造生态。

这个生态就是科学家能够平等交流和创新。我是希望将来我们不仅基础科学能够做得很好,也能把基础科学成果带入临床或产业应用,实现转化。这样我们就能真正实现内循环。如果我们没有把基础科研应用这条路打通,使之实现临床和产业化,那我们实现不了内循环。

《科学大师》:在国内做事情,磨合怎么样,国内的大环境毕竟和国外还不一样。

董晨:相对来说,在美国医生做研究的氛围会好一些,他们会比较自觉,因为只有做出好的科研,在业界才有地位,而不只是说去谋一个什么职务,这都是虚的。但是中国之前的环境可能比国外要复杂一些,当然,现在也慢慢有起色,也能看到开始比较强调科研,有一些专家就冒出来了。

适应和磨合期会有,但是我觉得见多不怪,而且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的环境,同时也在被环境改变。因为你不改变自己,你就没办法改变你所处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能对大环境带来一些促进。

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西湖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西湖大学供图

Part 5施一公办西湖大学,应该鼓励和保护

《科学大师》:现在以施一公、王晓东包括你为代表的一些归国科学家都有了自己的舞台,是不是可以说国家对你们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董晨:每个人都是到了某一个节点,选择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得到最大体现的舞台。其实这种选择是相互的。比如说浙江省支持施一公来办西湖大学,也说明体制内的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一起共同做些事。比如王晓东在北京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也是当时北京市的战略需求。我们个人的力量其实相对比较渺小,很大程度上也要看有没有合适的机遇和舞台让我们把一些想法落地。当然还要有志同道合的一批人来做事情才行。

我当时来清华,一个关键因素是当时清华领导追求世界一流,你知道有些学校追求的可不是这个,他们要的是国内排名,是每年有没有杰青名额。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清华不追求世界一流,肯定会选择对国内游戏规则比较清楚的人,而不是我们这种清楚世界游戏规则的人。

我们几个人背景可能有很大相似性,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接受的培养体系也相似,所以对很多事情看法可能有重叠。对各自所做的事情,比如施一公办西湖大学,那我更多是理解和支持,尊重他们的选择,尽力提供一些帮助。

《科学大师》:施一公来杭州创办西湖大学,他的这块试验田您觉得种得怎么样?

董晨:他们这边更多考虑用一个创新机制来办研究型大学,起点也很高,引进了一些非常杰出的学者,发展非常快。我认为他们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期待他们能设计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体制、新办法。

(编辑:18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